






中聯鋼:中國鐵礦石市場“三國爭鋒”拉開帷幕
2014-05-30 10:19 來源:中國聯合鋼鐵網
筆者近日在整理資料時,發現了一組頗有意思的數據
1、2011-2013年,VALE鐵礦石年產量由3.226億噸下降至2.998億噸,年均降幅為3.6%。
2、2011-2013年,FMG鐵礦石年產量由0.536億噸增至1.265億噸,年均增幅達到53.6%。
3、2011-2013年,RIO和BHP鐵礦石年產量雖然仍保持上升勢頭,但增速明顯低于FMG。
4、即使報以最樂觀的預期,即使2014年VALE鐵礦石產量重回到2011年的水平,但其在四大礦山總產量中的占比仍然呈下滑態勢。
通過以上數據和圖表不難發現,隨著FMG等新興礦山企業的崛起,世界礦業生產格局正在發生變化,即使是四大礦山企業內部,也正在呈現出分化為“第一集團”和“第二集團”的趨勢。VALE、RIO和BHP作為老牌礦山企業,其經營歷史悠久,在礦業領域具有突出的先發優勢,已經擁有相當穩定的市場空間,同時業務范圍廣泛,不僅從事鐵礦石開采,還往往兼營煤炭、石油及天然氣、貴金屬、有色金屬等其他領域業務,具有較強的競爭實力和風險抵御能力。而FMG作為后起之秀,產能規模相對較小,業務領域也相對單一,其綜合實力無疑要弱于前三大企業,雖然名列四大礦山之列,其產能規模增長迅速,但實際上與VALE等企業相比仍有著不小的差距,因此可歸入“第二集團”行列。
在對中國市場抱有樂觀預期的前提下,近年來四大礦山企業均投入巨資擴大產能規模。但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鋼鐵工業“黃金時代”的終結,中國市場的鐵礦石消費需求增長正在逐漸減速,與四大礦山龐大的新增產能形成了日益尖銳的矛盾。在此背景下,作為后發企業的FMG,無疑在“第一集團”的競爭中處于相對劣勢,壓力更為巨大。為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,并在中國市場這塊“大蛋糕”中分得一杯羹,就必然要求“第二集團”對“第一集團”發起挑戰,打破既有的市場體系和布局。
此外,近年來南非、伊朗、毛里塔尼亞等其他國家礦業的飛速發展,也在壯大著“第二集團”的力量。以伊朗為例,2013年中國從伊朗進口鐵礦石約2243萬噸,同比增長29.4%。而2015-2016年,該國鐵精粉產能預計將增至7000萬噸,以該國的鋼鐵工業規模,自然無法完全消化,其中相當部分仍需要出口,其主要市場也仍將可能是中國。商場如戰場,可以預見,上述國家的礦業企業,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,也必然會加入到與“第一集團”的市場爭奪中。(在此聯想到一戰前的世界局勢,戰前的英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,占據了世界絕大部分的殖民地、資源和市場,而德國雖為后起之秀,飛速崛起,卻缺乏足夠的資源與市場,與既得利益的“第一集團”具有天然不可調和的矛盾,最終由此引發了一戰的爆發)
綜上所述,隨著行業形勢的轉變和競爭的加劇,過去一向被視為一體的“進口礦”,將可能逐漸分化為“第一集團”與“第二集團”之間的激烈競爭。
而除了進口礦市場的兩分外,國產礦在中國鐵礦石市場中仍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,并成為制衡“第一集團”和“第二集團”的一股力量。
眾所周知,受到資源稟賦、地域分布、產能規模等因素的影響,國產礦在與進口礦的競爭中長期出于劣勢,導致中國鋼鐵工業對進口礦的依賴度居高不下,而近年來隨著鋼鐵工業發展速度的放緩,國產礦更倍受進口礦的沖擊,相當部分的高成本、小規模礦山甚至面臨低成本進口礦大量涌入所引發的生存危機。但需要看到的是,國內礦山企業有相當部分屬于鋼廠直屬企業,并不需要直接參與市場競爭,而部分國有礦山企業,在政府出于保障自身資源供給能力、保障就業及社會安定等的考慮下,通常也不會存在較大的生存風險。反而是在經歷進口礦的強烈沖擊,加速行業大洗牌后,國產礦市場秩序有望得到整頓完善,能夠以更健康的面貌發展。
總而言之,隨著中國鐵礦石市場需求增長漸趨緩慢和新興礦業企業飛速崛起,中國礦石市場將由過去的進口礦與國產礦“楚漢相爭”,轉變為國產礦、進口礦“第一集團”與進口礦“第二集團”之間的“三國爭鋒”,中國鐵礦石市場格局將發生大變化。
中聯鋼研究中心 朱金龍